他們常給孩子吃餃子油條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4-06-16 16:59:38 來源:福州日報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5日,,本報報道了閩侯上街鎮(zhèn)沙堤村村民趙善慶和6名村民一起,為80多位烈士建陵園的感人故事,。報道見報后,,在市民尤其是該村村民中引起強烈反響。連日來,,村民們積極向記者提供相關線索,。
解放軍常給貧困孩子吃油條餃子
“你看,這里當時住的都是解放軍,?!?4歲的沙堤村村民趙汝祥指著自家2樓的一排房屋激動地說,這座建筑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大宅子,,建于解放前,,為爺爺?shù)拇蟾缵w不锜所有,后來成了康復醫(yī)院的“住院部”,。
趙汝祥介紹,,這座2層的木宅共有大大小小38個房間,當時住著傷病較重的解放軍,?!澳憧矗@里還有解放軍當時寫的字呢?!痹谮w汝祥指引下,,墻上的字隱約可見,只是時日久遠,,無法辨認,。
記者看到,歷經(jīng)幾十年風雨,,這座木制老宅還保留著原來的外觀,,只是已不復當年的熱鬧,顯得有些破敗,,原先解放軍居住的房屋堆滿了不少雜物,。
在趙汝祥的記憶里,“解放軍”一詞,,代表的是可親可敬的形象,。“那時候我還小,,他們很喜歡孩子,,經(jīng)常包餃子給我吃,直到1956年左右醫(yī)院搬離村中?,F(xiàn)在想想,,挺懷念他們的!”
“我沒有少吃他們給的油條?!?7歲的村民趙善樓說,,他家住在房子對面,看到解放軍吃早餐,,他起初探出頭怯生生地看著,。一些士兵看到他,和藹地拿起手中的油條笑著向他招手:“來,,油條給你!”一開始,,年少的趙善樓有些緊張害怕,時間久了,,便覺得解放軍十分友善,,把村里的小朋友當親人一樣對待。
為防敵人投毒解放軍為水井上鎖
木制老宅廚房邊,,一口用水泥砌成,、高于地面五六十厘米的古井十分顯眼?!斑@是醫(yī)院醫(yī)護人員,、傷員和附近群眾唯一的生活用水來源,。”村民趙善樓介紹,。
記者注意到,這口古井直徑約90厘米,,因村民不再使用,,井里的水有些泛黃。在井內(nèi)外兩側,,各有2個凹槽,。趙善樓說,這是為了給井上鎖用的,。
據(jù)介紹,,當時剛解放,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仍不同程度存在,。為了保護醫(yī)院人員飲用水安全,,防止敵人投毒,醫(yī)院專門做了一個木制井蓋,,嵌在凹槽里,。每天晚上9點多蓋起來,第二天5點多打開,,專門有解放軍戰(zhàn)士站崗,。
在村里,還有不少康復醫(yī)院的“印記”,。距古井五六十米處,,有2座古宅院。村民們介紹,,這是康復醫(yī)院的“手術室”寶和厝與“住院部”仕夫厝,,如今都已閑置多年。建于康熙年間的興福寺,,緊靠夕煙山,,是病危或病亡官兵的安放地,,一些官兵病逝后,,由村民抬去用棺木安葬。講起這段故事,,村里一些老人連連嘆息,。
一位烈士遺骸已遷回老家
幾名村民介紹,80余位烈士安葬到夕煙山后,,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,僅有一位烈士的親屬千里迢迢來到這兒,將烈士遺骸移回老家。該烈士親屬通過什么渠道獲知烈士埋葬地,,烈士籍貫及遺骸遷移時間已無據(jù)可查,。
“別說無名烈士了,10位已知姓名的烈士,,他們的親屬也不知道埋葬地,。如果知道,他們肯定會來看一看,?!绷陥@理事會理事、村民趙不流感嘆道,。
趙不流指著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幾個大字,,在紀念碑下介紹:“這下面,共安放20多位無名烈士的遺骸和遺物,,因無法辨認,,只好集中安放?!?/p>
親愛的讀者,,如果您是當年這個野戰(zhàn)醫(yī)院的知情者,或者知悉當年在沙堤村犧牲官兵的相關信息,,請撥打本報黨報熱線83751111或通過新浪微博@福州日報,,與我們?nèi)〉寐?lián)系,完成沙堤村幾位老人為烈士留名的心愿,。
(福州日報 記者 張鐵國 孫漫 文/攝 通訊員 陳宗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