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龜山閣講學傳道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9-12-19 08:39:06 來源:福州日報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善繼寺的壁畫,描述著先祖楊震暮夜辭金的典故
遠眺建于水上的龜山閣
“三麻相公廟”供奉著在楊厝為國盡忠而殉難的英烈
在閩侯縣青口鎮(zhèn)楊厝村,,最為有名的建筑當屬“龜山閣”,,它是為紀念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、朱熹而建的,。
龜山閣,,初名楊厝閣,,始建于南宋年間,歷代屢有修繕,。明弘治二年(1489),,楊氏十一世祖楊逸荃進行了第一次重修,后來作為族人延師課讀之場所,,之后又在明天啟,、崇禎年間進行了翻修、改建,。因閣中主祀的楊時,,號龜山先生,故又名龜山閣,。
南宋慶元年間,,朱熹曾到龜山閣講學。據(jù)說,,當時朱夫子在此講學時,,既驚嘆于龜山閣周邊鐘靈毓秀之風光,又欣喜地看到理學先輩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,,遂揮毫寫下題匾“鳶飛魚躍”贈予楊氏后人,。鳶是一種小型的鷹,以擅長于在天上做優(yōu)美持久的翱翔著稱,,魚躍當是取之鯉魚躍龍門的典故,,這些都是蘊含著勉勵他人奮發(fā)進取的意義。令人惋惜的是,,該匾于“文革”期間被竊,,使得今人無從一窺朱夫子的妙筆,后人只好依據(jù)記憶臨摹了一塊新匾,。
那么,,朱熹當年為何特地來此講學呢?這里就不得不提到朱熹的師傳淵源了,。朱熹31歲拜理學家李桐為師,,而李桐是楊時的弟子羅從彥的學生,因此他可以說是楊時的三傳弟子,。所以,,不難想象,當年朱熹是懷著深厚的師友情誼來龜山閣傳學,,同時憑吊先賢的,。史料記載,南宋紹熙五年(1194),朱熹在丞相趙汝愚舉薦下,,任煥章閣侍講,,為皇帝講解經(jīng)史,。不久,,權(quán)臣韓侂胄為排斥異己,將趙汝愚“誣以不軌,,下貶永州”,。朱熹因上書陳情受到牽連,被革去官職,,剝奪俸祿,。此后的慶元年間,朱熹避居閩中,,四處設(shè)館,,講學傳道,足跡踏遍了全閩各地,。閩侯縣也是他經(jīng)常游歷講學的地方,,故而今閩侯的龜山閣、三溪口,、五虎山等處都留下朱熹的足跡,。
龜山閣1989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94年初,,臺灣楊氏宗親楊清欽慷慨捐資人民幣117萬元,,修繕龜山閣,使其重現(xiàn)昔日風采,。建成后的龜山閣為雙層全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,,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,坐西朝東,,面闊三間,,前后四進,穿斗式回廊木構(gòu),,重檐歇山頂,,二進前后豎六柱環(huán)護四周,設(shè)有臨水美人靠,,門窗,、大梁雕刻工藝精致,三疊檐轉(zhuǎn)角銜接,,呈折扇骨旋朝上開翹,,富有特色。
在今天的龜山閣公園里,還有兩處古建筑:一處是三麻相公廟,,供奉五代時期因抵御南唐軍隊而犧牲在楊厝村的三位閩國將領(lǐng),;還有一處是古剎善繼寺,供奉釋迦牟尼佛,、觀音菩薩,、土地公等神佛,此外還有楊氏先賢楊震,、楊時,、楊再興的壁畫展示。
東漢時,,楊時的先祖太尉楊震暮夜辭金,,留下“天知、地知,、你知,、我知”的“四知”佳話,世人由此贊譽他的品行,,以其為天下廉吏的典范,。明崇禎四年(1631)進士許豸在龜山閣讀書,深為楊時祖先楊震婉言辭金的品格所感動,,中舉后撰楹聯(lián)留在閣中曰:“哲理愛交流,,文學淵博三尺雪;廉聲光竹帛,,官箴敦守四知風”,。
(林若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