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在寧德(四)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9-06-21 11:13:28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采訪對象:陳修茂,,1951年7月生,,福建福清人。1987年任寧德地區(qū)寧德縣(市)委書記,,1990年8月后任寧德地委委員,、紀委書記,福建省紀委常委,、省紀委副書記,,廈門市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,,廈門市政協(xié)主席,。
采 訪 組:田玉玨 薛偉江 李 政
采訪日期:2017年8月27日
采訪地點:廈門市政協(xié)陳修茂同志辦公室
采訪組:陳主席,,您好!請您講講習近平同志到寧德任職時,,您對他的第一印象,。
陳修茂:習書記是1988年6月到寧德任地委書記的。當時,,寧德除了寧德,、霞浦、古田3個縣以外,,其他6個縣都是全國連片貧困區(qū),,整個地區(qū)財政收入不到5000萬元,地區(qū)所在地寧德縣的財政收入還不到400萬元,。我那時候是寧德縣委書記,。1989年,也就是習書記來寧德的第二年,,寧德縣由縣改為縣級市,,1999年更名為蕉城區(qū),但我們還是習慣稱寧德縣即當時的寧德市為寧德小市,。
當時寧德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特點,,可以用“老、少,、邊,、島”4個字概括。第一個“老”,,整個福建有兩塊老區(qū),,一塊是閩西的龍巖地區(qū),一塊就是閩東的寧德地區(qū),,這里有一半的鄉(xiāng)鎮(zhèn)都是老區(qū)。第二個“少”,,是全國畬族最集中的地區(qū)之一,,福安、寧德,、霞浦,、柘榮、古田等地都有畬族鄉(xiāng)畬族村,。第三個“邊”,,當時寧德地區(qū)地處邊境,發(fā)展較為落后,。以寧德縣為例,,縣下面的洪口鄉(xiāng)連砂石路都不通,,拖拉機都開不到鄉(xiāng)里。那時習書記去洪口鄉(xiāng)調研,,都是走路去的,。第四個“島”,寧德島很多,,海岸線很長,,彎彎曲曲有1046公里。
習書記剛到寧德上任的時候,,臨時住在閩東賓館,。那時,賓館條件很差,。正值6月,,寧德酷暑難耐,賓館連空調都沒有,。但習書記既來之,,則安之。他給我們大家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:簡樸,、親切,、平易近人。
那個時候,,寧德的干部群眾對習書記充滿期待,,其中也有“等、靠,、要”的思想,,知道習書記在北京工作過,又在廈門特區(qū)當過副市長,,希望他能帶領寧德人民大干快上,,馬上開發(fā)三都澳、建設鐵路,、高速公路等等,,能很快地推動閩東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(fā)展。
采訪組:面對這種期待,,習近平同志的態(tài)度是怎樣的,?他采取了哪些實際舉措?
陳修茂:習書記做的第一件事,,就是撲下身子,,到基層開展調研。他特別看重基層工作,對寧德全體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明確提出“四下基層”的要求,,就是:信訪接待下基層,、現(xiàn)場辦公下基層、調查研究下基層,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,。這成為他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風的生動體現(xiàn)。
對于“四下基層”,,習書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“調查研究下基層”,。那些一般人很少去的偏遠山村,他都去調研走訪,。有的地方車子進不去,,他就走路,走也要走進去了解群眾的真實生活狀況,。他說,,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真實的東西。
調研中,,他貼近群眾,,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,問老百姓最關切的問題,。他認為,,做好基層工作,村干部至關重要,。有一次,,他在一個村里調研時講:“當好村干部,要做好幾件事:一是要有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理想,,首先要勇于帶領大家擺脫貧困,;二是不能多吃多占,不僅群眾的東西不能多吃多占,,集體的東西也不能多吃多占,;三是遇事多與群眾商量,處事要一碗水端平,?!彼v得既中肯又實在,大家聽了都不住地點頭稱贊,,感到有這樣的領導做父母官,心里都很踏實,。
1988年底,,他到我們寧德縣洪口鄉(xiāng)調研。洪口是寧德地區(qū)四大特困鄉(xiāng)之一,與壽寧縣的下黨鄉(xiāng)齊名,。調研中,,他了解到整個洪口鄉(xiāng)人口少,梯田面積大,,糧食產量低,,立即對縣里提出要求:“洪口鄉(xiāng)是新成立的一個鄉(xiāng),大家要全力支持,,要派最強的干部去當書記和鄉(xiāng)長,。”隨后,,習書記又對洪口鄉(xiāng)的發(fā)展指明方向:第一,,洪口鄉(xiāng)身處大山之中,造林自不必說,,還要種一些經濟作物,,比如種茶、種果,、栽竹子等,;第二,這里水資源很豐富,,應該勘察一下,,看能不能建水庫搞水力發(fā)電。我們按照習書記的指示,,派當時任縣民政局局長的一位經驗豐富的干部去洪口鄉(xiāng)任書記,,很快把洪口鄉(xiāng)的各方面工作都帶入了軌道。后來,,我們在洪口修路時進行勘察,,發(fā)現(xiàn)洪口確如習書記所說的,很適合修建水庫水電站,。最后,,我們把洪口水庫建成了,既發(fā)電,,又吸收部分勞動力,,而且還把洪口變成了一個旅游景點。這為洪口鄉(xiāng)快速發(fā)展奠定了扎實基礎,。水庫落成時,,習書記已經調離寧德,但水庫卻是他當年在洪口調研時提出來建設的,。如果沒有這個水庫,,洪口的脫貧速度不會這么快,。
采訪組:除了調查研究下基層,習近平同志在其他三個方面還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,?
陳修茂:習書記不僅調研在基層,,面對寧德當時較為繁重的信訪工作,他要求信訪工作也要下基層,。具體來說,,就是由縣有關部門領導組成隊伍,縣四大班子領導親自帶隊,,到鄉(xiāng)鎮(zhèn)一線去開展信訪工作,。簡單地說,就是變群眾上訪為領導干部主動下訪,。按照習書記的要求,,群眾接待日要提前一個星期貼出公告,清清楚楚地告訴老百姓:某月某日,,縣里主要領導要到某某鎮(zhèn)召開群眾接待會,,歡迎大家前來反映問題。
當時還是6天工作制,,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,,我們就把接待日放到這一天。因為來反映問題的人比較多,,鎮(zhèn)里條件有限,,地點一般安排在學校操場或教室里。我們把可能遇到的問題分成七八個大類,,不同的問題到不同的教室,,老百姓來了一看就很清楚:反映經濟問題的到一個教室去,反映處理案件不公的到另一個教室去,,如此等等,。接待過程中,有的群眾是反映困難希望政府幫助解決,,有的是對政策不了解或是有誤讀,,希望我們幫助解釋。一開始,,老百姓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(tài)過來,,沒想到經過我們耐心細致的解釋、疏導,、分析利弊,,和老百姓的心貼近了,問題迎刃而解了,,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也大大增強了,。
就這樣,,群眾接待日每個月搞一次,堅持了下來,。一開始,教室經常被擠得滿滿的,,一天要接待上百人,,梳理下來能有30多個具體問題。漸漸地,,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,,群眾來得也越來越少,信訪接待下基層這項工作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,。
其實,,“四下基層”制度不僅是習書記倡導的良好工作作風的體現(xiàn),更重要的是以這項制度為抓手,,帶動做好各鄉(xiāng)鎮(zhèn)的脫貧致富工作,。那時候的農村,脫貧不容易,,但返貧卻很容易,,要想確保脫貧成果,必須做到責任包干,?!八南禄鶎印本褪秦熑伟傻挠辛ψナ帧nI導干部深入基層,,及時了解基層實際,,對貧困狀況、群眾生活有基本的把握,,自然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,。這種類似“包干”式的方法,在當時發(fā)揮了顯著成效,。習書記在“四下基層”中了解了寧德的農村,,也引導寧德各級領導干部俯下身子,走群眾路線,,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。
采訪組:您的講述讓我們了解到,習近平同志通過“四下基層”了解了寧德的基層面貌,。那么,,他是怎樣帶領寧德人民擺脫貧困的呢?
陳修茂: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研,,習書記對整個寧德地區(qū)的面貌有了深刻認識,。他認為寧德扶貧要先扶志,,要想發(fā)展,首先要摒棄“等,、靠,、要”的思想,解決思想貧困問題,。他提出要樹立“弱鳥先飛”的意識,,發(fā)揚“滴水穿石”的精神,要想飛得高,,就要看準一個目標,,腳踏實地積極干,長期不懈地干下去,,實現(xiàn)“弱鳥”先飛,、快飛。
習書記給整個寧德地區(qū)的脫貧致富制定了長遠規(guī)劃:在保護環(huán)境,、植樹造林的同時,,結合當?shù)貙嶋H情況發(fā)展多種經濟;各個縣要根據(jù)自身特色,,制定不同的發(fā)展目標,。我們寧德小市既有沿海鄉(xiāng)鎮(zhèn),也有山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,,屬于復合型城鎮(zhèn),,同時又是地區(qū)行署所在地,所以當時習書記對我們寧德小市的定位就是:發(fā)揮地區(qū)所在地優(yōu)勢,,以沿海帶動山區(qū),,發(fā)展目標就是建成地區(qū)經濟發(fā)展中心。
習書記很重視環(huán)境保護,,對寧德地區(qū)植樹造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深刻認識,,很有遠見。1987年9月,,寧德九都鄉(xiāng)畬族村九仙村,,因為連降暴雨,水土流失,,一天晚上出現(xiàn)了山體滑坡,。除1人逃過一劫外,其余15戶32位村民全部遇難,。我們都感到很痛心,。后來,我陪習書記專門視察了該村災后重建家園的生產生活情況,,在得知寧德地區(qū)山體滑坡頻發(fā)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破壞嚴重,,習書記要求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村搬到平整的,、不會出現(xiàn)滑坡的地方,然后整片整片地造林,。于是,,我們就根據(jù)習書記的要求,重新選址建立了新九仙村,。后來,,他還專門去看望了新九仙村的群眾,又向鄉(xiāng)親們講起植樹造林的重要性,,告訴大家要多種茶、多種水果,,做好環(huán)境保護,。
習書記還特別注重植樹造林與當?shù)亟洕嘟Y合。寧德小市虎貝鄉(xiāng)從北宋紹圣四年(1097年)就開始做蒸籠,,至今有900多年歷史,,是一份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,。但在當時,,虎貝鄉(xiāng)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做蒸籠,規(guī)模很小,,只能內銷,。習書記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提出:“蒸籠是老字號,要成規(guī)模,,把老字號搞起來,。”而要把規(guī)模搞起來,,首先就要求原料能跟上,,竹子是蒸籠的主要原材料,這就需要造林造竹,。大家覺得植樹造林對自己增收有幫助,,自然就提高了積極性。很快,,虎貝蒸籠的原料問題得以解決,,規(guī)模也越做越大,現(xiàn)在已行銷世界,。
今天你們再到寧德去走一走,,就能看到習書記當年大力推廣種植的樹和竹子都已經成材,寧德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7%,,超過了福建全省的森林覆蓋率,,這就是他當年早抓植樹造林工作的碩果,。而當時全國各地對環(huán)境保護和植樹造林重視程度還不高,習書記能高瞻遠矚,,真的很不簡單,。
習書記還要求我們結合實際發(fā)展多種經濟。有一次他跟我們講,,寧德地區(qū)有種水果的先天優(yōu)勢,,特別是有特色的水果,像水蜜桃,、蜜桔,、柑橘、葡萄,,都適合寧德的氣候條件,,而且現(xiàn)在市場非常好,需求量很大,,為什么不發(fā)展呢,?我們就在習書記的指引下開始種植這些經濟作物。如今,,全國品質最好的水蜜桃就出產在我們寧德市的古田縣,,還有蜜桔、柑橘,、巨峰葡萄等銷路也很好,。這些都是習書記當年大力推廣的結果。
現(xiàn)在我們都知道,,寧德是全國茶葉的主產地,,但在當時,我們這里雖然也種茶,,但卻是零零散散的,,每個縣都有一個茶廠,品種雜亂,,質量不一,,不成規(guī)模,更談不上有什么出名的品牌,,對外自然也就賣不上好價錢,。有一種說法:各拿各的號,各吹各的調,。這些說法用來形容當時寧德乃至福建的茶葉生產情況,,是再形象不過的了。
習書記經過調研,發(fā)現(xiàn)福安,、周寧,、壽寧、福鼎這些縣非常適合種茶,,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給茶葉分級,,要成片、成規(guī)模地種植,,科學管理,,打出品牌,尤其要打出寧德的品牌,,做出精品茶葉,。他還特別強調:“一些貧困戶搞不起來你們就要幫他,由貧困戶提供勞動力,,生產隊在其他各個方面提供支持”,。那個時候銀行貸款還比較少,生產隊就給農民賒賬,,還給一些補助,終于使茶葉生產成了規(guī)模,。
除了推進茶葉種植的規(guī)?;晻涍€指導推進茶種改造,,提升茶葉質量,。后來習書記離開寧德去福州任職的時候,我們的茶葉生產已經成了規(guī)模,,經過茶種改造,,生產出來的茶葉質量也有了提高,但他還一直牽掛著寧德茶葉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,叮囑我們:“成了規(guī)模,,有了質量,沒有品牌,,銷路也不行,。”考慮到寧德地區(qū)的寧德小市,、霞浦,、福鼎能夠出產茉莉花,習書記就支持我們從福州引進茉莉花茶制作工藝,,還幫助我們打造白茶和茉莉花茶的品牌,。
現(xiàn)在,寧德已經成為福建生產茶葉的一個重要基地。談起福建的茶葉,,除了武夷山,,接下來就是寧德的品牌,像閩東白茶,、福鼎白茶,、寧德茉莉花茶,都已經走向全國,、走向世界,。單單茶葉這一塊,就使我們寧德小市的霍童,、虎貝,、洋中、石后,、赤溪等許多鄉(xiāng)鎮(zhèn)擺脫貧困,。在這個過程中,不管是規(guī)?;a,、質量提升,還是打造品牌,,都凝聚著習書記的心血,。
在帶領寧德人民擺脫貧困的過程中,習書記不僅對植樹造林,、種植經濟作物這些農業(yè)方面的內容非常關注,,他也很注意因地制宜發(fā)展工業(yè),提升人口素質,。有一次,,我們向他匯報石后鄉(xiāng)引進香港的針織廠,他聽了很感興趣,,就實地去調研,,看一下這個山溝溝里怎么引進針織廠。來到石后鄉(xiāng),,他就問我們:“針織廠辦到這里來,,那工人素質怎么樣?”我回答說,,工人基本上都是小學文化,,能有初中文化的就算不錯了。他聽后說:“你們勞動力資源很雄厚,,引進這個針織廠也不錯,,但要注意抓好工人培訓,要有一批能夠勝任針織廠工作的工人。如果你的培訓沒有跟上去,,那開辦針織廠就是給別人打工,。”
還有一次,,習書記來到飛鸞鎮(zhèn),,給我們出主意:“你們飛鸞鎮(zhèn)離福州這么近,而且有這么多華僑,,為什么不搞‘三來一補’,?這里有勞動力,可以引進一些適合農民做的事情,?!彼^“三來一補”,是指來料加工,、來樣加工,、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,對當?shù)貏趧恿ξ幕胶徒洕l(fā)展條件的要求比較低,,確實非常適合我們當時的情況,。我們很快聯(lián)系到福州十邑同鄉(xiāng)會會長林銘森,準備在飛鸞鎮(zhèn)開辦一個玩具來料加工廠,。習書記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,,就對我們說:“據(jù)我了解,玩具方面的來料加工和來件加工訂單很多,。我看飛鸞周邊幾個鄉(xiāng)的勞動力比較豐富,特別是婦女勞力閑置的比較多,。這個玩具加工廠,,可以考慮把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的勞動力也吸引進來,形成一個聚集區(qū)域,。這樣的話,,周圍的勞動力也都調動起來了?!蔽覀兙桶凑樟晻浀慕ㄗh,,把千家萬戶都納入其中,形成了飛鸞,、三都,、城南的玩具制作聚集區(qū)。因為是“三來一補”的模式,,制作玩具的原料和樣品都是對方拿來的,,我們工人只需要照著樣品去制作,甚至都不需要廠房,婦女在家就能做,,這樣她們還能兼顧做家務,、照顧小孩,效果非常好,。
在習書記“弱鳥先飛,、滴水穿石”思想的指導下,寧德經濟快速發(fā)展,,地區(qū)財政收入從以前不到5000萬元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超過100多億元,,漲了20多倍。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,。聯(lián)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關于脫貧攻堅的論述,,幾十年前他在寧德的實踐就已經堪稱“精準扶貧”了。說實在的,,作為本地人,,我們都沒能夠像他那樣對問題了解那么透,也沒他想得那么深,,看得那么遠,。
采訪組:我們了解到,您是在習近平同志任職寧德期間提任地區(qū)紀委書記的,,請您結合自己的情況講講他的用人觀吧,。
陳修茂:習書記經常對我們講,黨員干部要老老實實做人,,踏踏實實做事,。我認為,他在干部使用上有兩個顯著特點:一個是五湖四海,,一個是默默奉獻,。
首先,習書記不唯親,、不唯年齡,,就看你有沒有能力,有沒有責任感,,有沒有擔當,。當時我還比較年輕,已經擔任寧德小市市委書記一段時間,,但資歷比我老的同志多的是,。那時,組織上推薦我任地委委員,、紀委書記,。據(jù)說,,省里有位領導提出:紀委書記一般要求年紀大一些,德高望重一些,,這么年輕的同志去當紀委書記,,會不會不合適?習書記就講:“我比陳修茂還小了兩歲,,我都能當?shù)匚瘯?,他為什么不能當紀委書記?關鍵還是看能力,?!焙髞碓谡轿募逻_前,習書記找我談話,,我至今記憶猶新,。他說:“你當紀委書記是很適合的,因為從你的工作風格,、水平,,到你的為人、本質,,都適合當紀委書記,。我相信你能做得好?!?/p>
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,我當時和習書記的接觸并不算多,他之所以這么信任我,,推薦我當紀委書記,,很可能就是看到我工作中處理各種各樣事情的時候,能夠腳踏實地地去做,,有了問題也敢于擔當,。這也是在他言傳身教影響之下形成的。
習書記選用干部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默默奉獻,。他觀察人并不是聽你匯報時說了什么,而是看你實實在在做了什么,,有沒有做著眼長遠的鋪墊性工作,,有沒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。當時的寧德是個窮地方,,福建的其他地區(qū)都撤地改市了,,唯有寧德還沒有。在這種地方工作,,如果不能選出一批默默奉獻,、勇于鋪墊的干部,,人人都想著眼前的工作,那寧德就很難有后來的發(fā)展,。
習書記非常注重干部的黨風廉政建設,。1989年初,他召開了寧德地區(qū)的黨風廉政工作會,,會議主題就是講廉政治理,,就是黨要管黨、從嚴治黨,。他通過一段時間調研,,發(fā)現(xiàn)了許多問題,就在會議上提出來重點抓三個方面:一是查處違法違紀的干部,,尤其是領導干部違規(guī)占地建房問題,;二是查處以權謀私,違規(guī)審批各種項目,、指標的問題,;三是查處貪污受賄問題。在這三個問題中,,習書記把處理干部違規(guī)占地建房作為最突出的問題來抓,。起因是他在調研的時候,發(fā)現(xiàn)郊區(qū)很多房子蓋得跟小洋樓一樣,,每棟都不錯,,但看過去又很不規(guī)整,而且又聽到群眾對干部違規(guī)占地建房反映強烈,。他就問這些房子都是誰蓋的,,有沒有一些干部參與其中。我經過調查,,向他做了匯報:這些房子,,一部分是農民蓋的,一部分是干部的,,還有些是籍貫在這里,,但在其他地方任職的干部蓋的。他接著就問:“群眾有沒有反映,?”我說,,群眾當然有反映了,別說老百姓的反映了,,我們自己都很納悶,,這些干部怎么會有錢在這里蓋房子?當時工資收入很低,,每月只有100塊錢上下,,哪來那么多錢,?要知道,干部占地建房會引起群眾最直接的反感,,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腐敗,。所以習書記把干部違規(guī)違法占地建房當作黨風廉政建設的突出問題來抓。
抓違規(guī)占地建房,,當時是從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開始查起,,整頓力度非常大,全地區(qū)查處了一兩百名干部違規(guī)違法占地建房,,單寧德小市就查處了12名違規(guī)占地建房的干部,,有的追究法律責任,有的受到黨紀政紀處分,。這件事,,在全地區(qū)反響很大,群眾拍手叫好,,都說“共產黨在反腐問題上動真格的了,!”這件事,也充分展示了習書記從嚴治黨的決心和擔當,,在寧德干部群眾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,。
習書記對干部要求嚴格,但對老干部十分尊敬,,非常重視發(fā)揮老同志的作用,。我們寧德有一位紅軍老戰(zhàn)士叫黃垂明,是當年閩東游擊隊隊長,,新中國成立后擔任福安專區(qū)(后改稱寧德地區(qū))副專員,,大家都很尊敬他,尊稱他“阿伯”,。習書記到寧德任職的時候,,阿伯已經80多歲了,習書記逢年過節(jié)都去看望他,,平時還經常去和他聊天,,聽取他對寧德發(fā)展的意見和建議。
還有寧德地區(qū)前任地委書記呂居永,。習書記接任的時候只有35歲,,而呂書記當時已經66歲了。呂老親口對我說,,習書記在寧德的時候對他就很尊敬,后來他退了休,,習書記到省里工作,,還是一有空就去看望他,,他認為像習書記這樣的領導干部確實不可多得。
采訪組:在您與習近平同志的工作接觸和交往中,,還有哪些讓您記憶猶新的事情,?
陳修茂:習書記有三個特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第一個特點是生活樸素,。當時地委的食堂很簡陋,,習書記平時就在食堂吃飯。有一個周末,,他和秘書一起散步到我家里,,我留他吃午飯,他說食堂還留著他的飯呢,,不回去吃就浪費了,。習書記平時基本沒有什么應酬。有一回元旦,,我看他晚飯后沒什么安排,,就約上幾位同志去他家里和他一起過節(jié)。我們上街買了點鹵肉鹵料,,到他家里,,一邊看著電視,一邊吃飯,。我記得當時筷子不夠用,,就直接用手抓著吃,他很隨和,,一點都不介意,。
有時候,習書記的愛人彭麗媛老師來看望他,,他們就自己買菜做飯,,我在菜市場碰到過兩次。生活中,,他們穿著很樸實,,走在街上很難認得出來。
習書記的住處也很簡樸,。門外的欄桿后面有個儲物的地方,,那里放著四副挑土的簸箕,還有兩三把鋤頭,,這都是他和秘書勞動用的工具,。每次機關搞義務勞動,他只要在,,從不落下,,干起農活來也有板有眼,,一看就是在陜北插隊時打下的基礎。 第二個特點是熱愛學習,。他很愛看書,,涉獵廣泛,尤其是對馬列著作,、毛主席著作特別感興趣,。他不僅自己看書學習,還推薦別人學習,,也經常組織干部學習,。他曾經對我說:“修茂,你要多學一些哲學,,還要廣泛地讀書,,更多地了解世界?!?989年7月,,習書記把寧德地區(qū)所有縣委書記都集中到仙山牧場,參加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,。那個地方都是沙土路,,有的路段拖拉機也難上去,只能坐一截拖拉機,,再走一截土路,。即便如此,習書記還是扛了很多自己的書上去,,想利用這個機會學習,。牧場上沒什么人,很安靜,,也沒有電話干擾,,我們就在習書記的帶領下,安安靜靜地看了些書,,學了幾篇文章和一些哲學知識,。
第三個是擁軍愛軍。寧德是我國重要的海防前線,,當時福建海軍基地和海軍第21支隊都駐扎在這里,。每逢臺風、暴雨,,習書記都是先問部隊和駐軍有沒有損失,。我有兩次陪同習書記搶險抗災,都是去的飛鸞和三都這兩個駐軍所在地。有一次我陪同習書記去三都考察,,他對我說:“雙擁工作是你們寧德小市整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,,必須盡全力幫助部隊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?!痹诹晻浀囊笙拢m然寧德縣駐軍家屬比較多,,工作崗位有限,,但我們依然給各個隨軍家屬安排了相應的崗位,給子女安排入學,。當時駐軍所在地飛鸞和三都都有中學,,但水平還不夠,我們就把縣一中的初一初二年級各增設一個班,,專門接收部隊子女前來就讀,,由部隊派兩個人負責這兩個班級的管理,學校則負責具體的教學工作,。
習書記還很注重國防教育,,積極選樹典型。寧德小市有一位英雄人物叫蔡威,,真名蔡澤鏛,,1928年入黨,1930年調入黨中央無線電訓練班學習通訊技術,,是紅四方面軍無線電通訊與技術偵察工作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。他在紅軍長征中曾成功破譯敵軍密碼,為黨中央正確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(jù),,遺憾的是他在第三次過草地時病逝了,。徐向前為他題詞,稱他是“無名英雄”,。新中國成立后,,他的戰(zhàn)友遍尋他的后人,最終在寧德小市找到了,。習書記來到寧德后,,專門看了蔡威的家史。他說:“為了教育下一代不要忘了革命前輩付出心血打下的江山,,一定要做好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,。蔡威是無名英雄,寧德人要感到驕傲,,要好好地宣傳,。”后來,我們在蔡威家門外立了一座塑像,,一直到現(xiàn)在,,都還在宣傳他的事跡,弘揚他的革命精神,。
采訪組:習近平同志離開寧德以后,,您和他還有聯(lián)系嗎?
陳修茂:習書記離開寧德后,,我們保持著聯(lián)系,,主要還是工作上的聯(lián)系。習書記愛好體育,,當年在寧德的時候,,我們會約著去游泳。到了省里,,也曾一起游泳,、打球。
現(xiàn)在,,回想起同習書記一起工作的日子,,幾十年過去了,依然覺得恍如昨天,。我很感激習書記對我的信任,,更感激他在工作上對我的要求和指引。現(xiàn)在,,他是我們黨的總書記,,是國家主席,是我們人民愛戴的領袖,,我們作為他曾經的下屬,,都由衷地感到自豪。我們國家要實現(xiàn)中國夢,,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,要成為世界強國,我們的軍隊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現(xiàn)代化軍隊,,就需要有他這樣的領袖,。我相信,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,,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一定會再上一個新臺階,。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心聲,也是我們所有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