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蹺技藝譽滿城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3-09-01 16:07:20 來源:閩侯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祥謙鎮(zhèn)琯前村,有一支聞名遐邇的高蹺表演隊,其高蹺技藝,,遠近聞名,。
琯前村老人會副會長郭建彬告訴記者,琯前村的高蹺技藝是一個名為郭景樓的老師傅帶來的,。日前,,記者慕名探訪了琯前村的高蹺故事。
“琯前村的高蹺,,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,,在1949年初,年僅23歲的郭老先生從他鄉(xiāng)習得高蹺表演技藝后回到琯前村,,并在在琯前村進行第一次的表演,,吸引了村中的老老少少促足觀看,有些年輕小伙子甚至被這種技藝所打動,,紛紛表示要學習,。”郭建彬說道,。
第一次表演過后,,便有十余名小伙子來到了郭老先生的住處學習高蹺技藝。 “起腳要提高,,方向要看平,,步子要走穩(wěn)” 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口傳身授,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講解,,小伙子練得叫苦不迭,,郭老先生更是勞力費神。嚴肅而又嚴格的郭老先生在訓(xùn)練中常常板著臉,,直到“路考”那天,,高蹺隊踩著50厘米至70厘米不等的高蹺浩浩蕩蕩列隊上路時,郭老先生才“多云轉(zhuǎn)晴”,,露出了笑臉,,這支高蹺隊一亮相就受到群眾歡迎。很快,,高蹺成了琯前村一張?zhí)厣奈幕?/p>
經(jīng)過50多年的磨練,,琯前村高蹺表演隊造就了自己的表演風格。在服裝上,,他們男著嫩黃色綢緞式漢裝,,女著紅色綢緞女式漢裝加上頭飾裝點,各自都在小腿部位用紅布條裹腳,。在道具上,,除了一雙高50厘米的木制高蹺外,,還使用錢套和手巾。錢套也稱錢棍,,是一根長約一米,,直徑約為3厘米的竹竿。在竹竿兩頭對稱位置各挖兩個空,,每空裝上3枚銅錢,,再在兩端系上紅綢帶便成。表演隊一般由12人組成,,后臺演員4人,,使用橫笛、二胡,、中胡等民族樂器,,采用地方閩劇唱牌“一枝花”等曲調(diào)為表演伴奏,前臺演員8人,,4男4女,,右手各握一根錢套,女演員左手多拿一條紅色或綠色的綢方巾,。早先時候,4女也由男性演員裝扮,。表演的基本動作時按照音樂的感情,、節(jié)湊以及唱詞的需要進行走高蹺。同時,,一邊舞弄手巾,,一邊用錢套敲擊身體上膝、掌,、肘,、臂、肩五個部位,,時輕,、時重、時緩,、時急,,使錢套發(fā)出的特有樂聲與伴奏音樂協(xié)和。
如今,,每逢節(jié)慶日及周邊村民的紅白喜喪事,,便是琯前村高蹺表演隊出演的日子,他們則根據(jù)不同時期,、不同場合,、不同對象的需要自編唱詞,把說唱與錢套、高蹺表演融合在一起,,頗具地方特色,。整個演出場面活潑動人,很受當?shù)厝罕姷南矏邸?/p>
高蹺表演,,源自于民間戲劇表演,,在我國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。然而,,由于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,,不斷地滲透著不同時代與不同區(qū)域的承傳人的思維方式、風俗習慣等,。因此各地的高蹺表演都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各自地方特色和內(nèi)容,。而琯前村的高蹺表演,正是將高蹺與閩劇,、舞蹈,、說唱、表演與敲擊樂,、民樂演奏融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(shù),。
相關(guān)鏈接:高蹺,漢魏六朝百戲中稱“蹺技”,,宋代叫“踏腳”,,清朝以來稱為“高蹺”。據(jù)《余杭縣志》記載,,舊時當?shù)氐拇祟惐硌萁小疤じ哕E”或“踩高蹺”,,舞者均化妝成傳統(tǒng)戲劇人物,有生,、末,、旦、凈,、丑等角色,。流傳于余杭的高蹺有文蹺、武蹺兩種,。文蹺以走唱,、踏方陣、踩龍陣為主;武蹺則著重體現(xiàn)跳高,、踢腿,、劈叉等高難度動作。
(見習記者 林鑫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