洽浦洪氏源流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4-10-13 15:26:00 來源:閩侯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廳堂上滿載著洪氏的榮耀,。
德望亭。
南宋建炎三年,,宋高宗趙構(gòu)派遣大臣,,出使金國,商議兩國罷兵議和之事,。這位大臣奉命出使走到太原,,被金人扣押了將近一年之久。直到建炎四年,,方才被押解到云中(今山西大同),,拜見了執(zhí)掌金國大權(quán)的完顏宗翰,闡述了宋朝友好議和的初衷,。豈料,,宗翰不但沒有議和的意思,甚至打算強迫宋朝的使臣屈膝投降,,到金國扶持的偽齊帝劉豫手下工作,。大臣聞言,憤怒地說:“我走了萬里的遠(yuǎn)路,,承奉君王的使命,,希望迎接在金國的兩位先皇南歸,,今天議和不成,深感有辱使命,。至于叛逆劉豫,,我恨不能親自將他碾碎,怎么可能承受屈辱侍奉于他呢?讓我如鼠狗一樣茍且偷生,,我寧愿下油鍋都在所不惜,。”說罷,,大臣面不改色,,從容赴死,。完顏宗翰不禁被他的氣節(jié)所震懾,,嘆息道:“宋使是一個真正的忠臣,殺之不祥,?!庇谑潜銓⒋蟪剂鞣诺搅诉吔?/p>
這位身在敵營,,卻敢怒斥敵酋的忠臣,,正是洪氏宗族的英杰洪皓,亦是閩侯洽浦村洪姓的先祖,。他之后被軟禁在金國有十五年之久,,一直到紹興十三年才被放歸母國,被世人譽為“再世蘇武”,,青史流芳,。
洪皓一介書生,面對手握雄兵,,權(quán)勢滔天的敵國權(quán)臣,,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見,堅持心中的忠貞,,并為之慷慨赴死,。今人讀史觀之,豈能不被他的錚錚鐵骨所折服,,并由此,,對洪皓家族的歷史充滿興趣呢?古人云:“翻卷有益?!辈殚喪芳匪脊刨t人之遺事,,尋找亮點,并以之激勵鼓舞自己,,豈不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!
追尋洪皓家族的歷史,,直溯上古,,系出于神農(nóng)炎帝的后裔共工氏。共工氏自上古時期起,,便代代居住在黃河兩岸,,族中男女多熟悉水性。由于這個原因,,到黃帝執(zhí)政的時候,,便任命共工氏的首領(lǐng)擔(dān)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員,共工氏由此被尊稱水神,,其后裔便多以共為姓,。到了東漢時期,共姓的后裔共普,,舉族遷徙到了漢中郡,。當(dāng)時的漢中郡,氣候溫和多雨,,很適合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,,共普認(rèn)為這是祖先曾經(jīng)任職水神帶來的好運,為了推崇先祖的恩德,,共普決定在姓氏的左邊加上“三點水”改姓為洪,。由此,洪姓開始登上了中國姓氏的歷史舞臺,。
共普一族在漢中繁衍到第四代,,恰好到了三國末期,魏蜀兩國在關(guān)西一帶連年征戰(zhàn),,民生疲敝,,共普的四世孫洪宗祥帶著族人遷徙到了涼州敦煌一帶(今甘肅境內(nèi)),重新建立家園,,繁衍族群,。到第十代孫洪規(guī)、洪矩兄弟時候,,兩人因為才學(xué)出眾,,被晉廷征辟為廬州和趙州太守,他們的堂弟洪雅也被拜為大司農(nóng),、安西將軍,。以此為契機,洪氏遂成為了地方上的望族,,建立了自己的郡望“敦煌郡望”,。其后直至唐朝,由于世道混亂,,兵戈不止,,這一支洪氏后裔本著先人避亂的思想,,鮮少為官;偶有踏上仕途的,居官也不過刺史,。到了唐德宗建中年間,,才有族人洪經(jīng)綸被封為河北黜陟使,成為當(dāng)時河北道的最高監(jiān)察長官,。洪經(jīng)綸的子孫洪士良,,就是前文提及的洪皓的曾祖父。據(jù)說洪士良定居在饒州,,以耕商起家之余,,更注重子孫的文化教育,希望能夠振興門戶,,他所創(chuàng)立的支派被稱為鄱陽洪氏,。在洪士良的言傳身教下,子孫從業(yè)之余多不忘讀書,,洪氏一族文教大興,,終于在洪士良病逝之后十六年,,士良的孫子,、也即是洪皓的族叔洪彥升成為了鄱陽洪氏的第一個進(jìn)士,完成了鄱陽洪氏一族由山村農(nóng)戶到官宦世家的華麗轉(zhuǎn)身,。
洪彥升作為鄱陽洪氏的第一位進(jìn)士,,為人耿直,持官剛正不阿,。他的操守,,也得到了歷史的認(rèn)同,成為在宋史上有單獨列傳的名臣,。不難想象,,這樣一位有著完美品行的長輩,對他的晚輩影響必定至為深遠(yuǎn),。洪彥升的言行,,直接訓(xùn)誨著他的侄兒洪皓,使他始終堅守著操守,,堅貞不屈,,矢志為國!是這樣的情懷,鼓舞著洪皓在久困歸國之后,,面對日漸腐敗的朝政,,沒有自此消沉,依然敢于直言,,揭發(fā)如秦檜等執(zhí)政者的賣國罪行,。是這樣的情懷,,讓洪皓在被陷害放逐天南之后,依舊筆耕不倦,,寫下了《松漠紀(jì)聞》,、《金國文具錄》等研究當(dāng)時金國社會的珍貴史料。亦是這樣的情懷,,鼓舞著洪皓之子,,洪適、洪遵,、洪邁三兄弟繼承父親的遺志,,繼續(xù)為國家民族奉獻(xiàn)自己的心力,同時也使得他們皆躋身宰執(zhí),,聞名天下,,使得鄱陽洪氏達(dá)到了家族事業(yè)的巔峰。
到了宋元交際,,鄱陽洪氏因為世為宋臣,,不愿意屈身侍奉元朝,子孫四散避亂,。其中,,洪遵的一個分支子孫輾轉(zhuǎn)到浙江龍泉定居。直至元英宗年間,,洪遵第十世孫洪朋五,,又從浙江遷到了侯官(今閩侯)雪峰大池村,其四子洪伯增又在元末明初遷到洽浦村,,并以三瑞堂作為堂號,。從此,作為鄱陽洪氏的分支——洪氏在洽浦扎根創(chuàng)業(yè),、繁衍發(fā)展,,形成了洽浦洪氏,迄今,,已有六百多年歷史,,在當(dāng)?shù)匦纬捎七h(yuǎn)的宗族文化。
常人眼中,,宗族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(xiàn)就是宗祠,。早先年間的洽浦洪氏族人,一方面因為人丁日旺,、有擴大祭拜場所的需求,,另一方面也出于對先人的崇敬。故于明天啟年間,,在洽浦村修建了還珠社,、九甲社兩座祠堂,,來祭祀緬懷先人。到了20世紀(jì)八十年代,,還珠社祠堂因為年代久遠(yuǎn),,漸漸不堪使用,便有旅星華僑洪茂行等人集資修繕,,將之改建為“洽浦村華僑禮堂”,,于內(nèi)設(shè)置戲臺座位以及村兩委辦公室,成為了村人辦公娛樂的絕佳場所,。到2007年,,鑒于九甲社也漸成危房,為了保護古跡,,也為了實現(xiàn)舊有的還珠,、九甲“兩祠合一”美好愿景。洽浦的洪氏族人在鄉(xiāng)賢洪少虎將軍,、洪可為等的倡導(dǎo)下,,集資二百余萬,在九甲支祠的地址上修建了新的“洽浦洪氏宗祠”,。該祠堂歷時近三年完工,,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,基本保留了舊有的明清建筑風(fēng)格,。
漫步走近洪氏祠堂,,首先看到的是矗立在祠堂前的石牌坊,,上書“敦煌世胄”的字樣,,述說的是洪氏先祖遷徙敦煌、開拓郡望的豐功偉績;步入祠堂,,大廳里雕欄畫棟,,富麗堂皇,正上方懸掛著宋高宗賜予洪皓父子的“忠孝垂青史”之牌匾,,這是對洪皓,、洪適、洪遵,、洪邁這父子四杰由衷的肯定;廳堂左右兩根主石柱上,,鐫刻著如斯對聯(lián):“忠孝出敦煌羨四相齊名科甲蟬聯(lián)標(biāo)宋室,箕裘傳洽浦看三支衍慶人文鵲起重清時,?!标U明了洽浦村洪氏家族與鄱陽洪氏之間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。
踏出祠堂,,回望祠堂左右的兩座紀(jì)念亭,,這是為了表彰兩位洽浦洪氏鄉(xiāng)賢,。一座將軍亭,為洪少虎將軍而建;表彰將軍盡忠為國,,為桑梓爭光的作為;一座德望亭,,為旅星華僑洪可為先生而建,表彰他多年來獻(xiàn)資出力,,熱心家鄉(xiāng)建設(shè)的愛鄉(xiāng)情懷,。如今,洽浦洪氏族人,,已然走出小村,,繁衍在閩侯各地以及福州市區(qū)、長樂市等,。更多的后裔遍布在華夏諸省,,以及海外各國,人數(shù)達(dá)萬人之眾,,這其中,,不久的將來,又有幾人可以在先祖輝煌之下脫穎而出,,創(chuàng)造不負(fù)于祖先的功業(yè)呢!且徐觀之……
(閩侯鄉(xiāng)音社 記者 林若野 文/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