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街六橋林氏祠堂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6-05-30 11:25:52 來源:遇見閩侯微信公眾號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說起祠堂,,我們都不陌生。從古至今,,祠堂都是認祖歸宗,、連系血脈的重要場所。閩侯縣上街鎮(zhèn)上街村的六橋林氏祠堂,,就是這樣一座祠堂,,但它顯得有些與眾不同。
六橋林氏祠堂背靠旗山山脈,,面臨閩江之水,,坐西北、朝東南,,整個建筑呈長方體,。祠堂四面風火墻,分前中后三進,,總長54.5米,,寬24米,中高8米,,規(guī)模十分宏大,,足見林氏家族曾經的興旺。
(六橋林氏祠堂)
(“六橋林氏宗祠”石碑)
祠堂的主廳名為“碩德堂”,,因主人林碩德而得名,。碩德堂中供奉著公婆神龕,龕前是彩繪林碩德坐像,。神龕旁邊是粗大的梁柱,,分列兩側,梁壁上繪有林氏先祖的畫像,,皆神態(tài)安詳,。
(碩德堂)
古時,上街多水患,,林氏先祖林碩德為方便行人來往,,先后修建了鄭嶼,、合潮、玉浦,、溫陽,、山后、玉坵六座橋,,統(tǒng)稱“六橋”,,上街“六橋林氏”的稱呼也由此而來。歷經滄海桑田,,如今,,“六橋”僅剩下一座溫陽橋,幾經修繕,,原貌不再,,但它依然默默發(fā)揮作用。
(碩德堂內兩側的林氏先祖畫像)
林氏家族世居上街,,至今已有一千余年,,傳三十七代,子孫繁盛,。林氏家族記錄在冊的進士及第者就有十多人,。這些達人先賢,令林氏后人為之驕傲;這些先祖?zhèn)兊墓适?,更是為林氏后人津津樂道,林安宅便是其中頗為著名的一個,。
(浙江新昌縣林安宅紀念館內景?網絡圖片)
南宋紹興十二年(1142年),,林安宅出任浙江新昌縣令。因新昌地勢低洼,,常常受到大水侵害,,林安宅上任伊始,就大張旗鼓地進行水利建設,,開水渠,,筑堤壩,鑿水井,。他考察新昌縣學宮,,帶頭捐資,將破舊不堪的學宮遷移新址,,在治水同時,,還不忘教育百姓,贏得新昌百姓拍手稱好,。如今,,林安宅已化身為止水菩薩,,靜靜地駐守在新昌縣止水廟里,受到百姓的敬奉,。
(林安宅任浙江新昌縣令期間修建的三大水利設施之——孝行砩?網絡圖片)
筑橋治水,,造福百姓,林氏族人在上街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,,上街鎮(zhèn)榕橋村十四門橋的故事也十分有名,。據說,宋元豐年二年(1079年)的清明節(jié),,六橋林氏族人林安世和周邊鄉(xiāng)親祭掃完祖墓,,途經渡口時渡船剛好離岸。林安世叫船回來,,而舟子卻回應說:“想要趕快過河,,為什么不自己建橋?”林安世聽后十分生氣,放下祭品,,暗許心愿,,籌備建橋,不久便建了十四門橋,。
(十四門橋石碑)
十四門橋歷時七年建成,,全長約100多米,寬1.8米,。橋墩呈船形,,每墩上架兩條巨大的石板,兩條石板共寬1.5米,,每條石板重量不低于10噸,。橋不設欄桿,每個橋墩的寬度均超過橋身,,墩尖向左右兩端伸出,,全橋看去似一條蜈蚣。除了十四門橋,,林安世還捐資重建花嶼六橋,,修復侯官龍臺山石塔。如今的十四門橋,,經過歲月風雨的洗禮,,雖然有些殘破、有些滄桑,,但與自然風光,、古鎮(zhèn)人文依然聲氣相和,構成天然旖旎的美麗畫卷,。
(看似一條蜈蚣的十四門橋?陳建鋆/攝)
(黃昏下的十四門橋?程水建/攝)
六橋林氏自入閩始祖林碩德之后,,人才輩出,、科第蟬聯(lián)。在古代,,出過十二進士,,多居顯宦。在當代,,更是人才濟濟,,為祖國的各項事業(yè)發(fā)展作出了突出貢獻。六橋林氏在發(fā)展的歷程中也不斷融合先進文化,,使勤勞樸實,、仁愛孝悌、重學尚賢的精神成為凝聚人心的力量,,成為傳承鄉(xiāng)土文明和文化血脈的根基,。
(閩侯電視臺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