瑯岐島首現2株“活化石”筆筒樹 身世,、年齡是謎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4-12-12 10:32:56 來源:東南快報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陳老師在瑯岐島發(fā)現的筆筒樹
遠看它,像棵巨大的“蕨菜”,。但就是這外貌普通的蕨類植物——筆筒樹,早在3億6000年前,就生長在了地球上,。它被稱為“活化石”,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。
上周末,福州兩位熱衷于植物研究的專家在瑯岐島發(fā)現該樹的身影,。專家稱,這是在瑯岐島首次發(fā)現筆筒樹,既填補了閩江口島嶼上該樹種分布的空白;又對研究中國大陸與臺灣植物區(qū)系的關系有一定意義,。
上海辰山植物園博士回閩發(fā)現筆筒樹
上周末,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副教授陳炳華老師與朋友李建民,專程驅車前往瑯岐島尋找筆筒樹。
因為今年夏天,上海辰山植物園陳彬博士(福州人)回閩,對福建省海島野生植物資源進行調查時,首次在瑯岐島發(fā)現了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——筆筒樹,。這讓陳炳華,、李建民兩位“植物迷”產生了極大興趣。
筆筒樹葉片上的孢子(資料圖片)
陳老師介紹,筆筒樹在中國,主要產于臺灣省,。1982年在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發(fā)現一株,這是中國大陸的首次記錄。當時引發(fā)了很大轟動,。
在2009—2010年間,先后在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鎮(zhèn)和沙埔鎮(zhèn),霞浦縣溪南鎮(zhèn)長興村,平潭等地,發(fā)現該物種,。每一次這些“活化石”的被發(fā)現,均引起了相關學術界的關注。
依據陳彬博士提供的GPS數據,上周末,陳炳華,、李建民驅車前往瑯岐島,探尋筆筒樹,。
師大植物學老師再訪“活化石”
在小山坡上,看到筆筒樹的第一眼,這兩個大男人聲稱,他們都被驚艷到了?!肮P筒樹,系桫欏科白桫欏屬,為侏羅紀時期孑遺大型樹蕨類植物,其樹形美麗,高大挺拔,綠色樹冠,映襯在藍天之下,猶如展開的巨大鳥翼,。”陳老師仿佛又在自己的腦海里,幻想起了侏羅紀時代的筆筒樹叢林,。
美妙的想象閃過腦海之后,陳老師開始了專業(yè)記錄,。他介紹,在瑯岐島發(fā)現的筆筒樹共有2株,長勢良好,。它們株高分別約為2.2m與1.8m,胸徑18.2cm與15.6cm。在它們的伴生植物中,喬木層有臺灣相思樹,、樸樹,、鵝掌柴和鹽膚木等;灌木層有白簕和天仙果等;草本層有水蔗草、五節(jié)芒,、石蒜,、竹葉草、野茼蒿,、地桃花,、蓖麻、白花鬼針草等;層間還有野葛,、葎草,、絡石和薜荔等植物。
“保護它們,就要保護好它們的原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?!标惱蠋熣J真記錄下了這兩棵“活化石”的生存環(huán)境。他說,希望這個新發(fā)現,可以引起當地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,?!暗瑫r也希望不要有太多不懂得保護它們的人,去打擾它們?!边@是陳炳華老師分享這個消息的初衷,。
陳老師稱,他們在瑯岐島記錄到的野生筆筒樹,填補了閩江口島嶼中該樹種分布的空白。筆筒樹在福建沿??h市的被發(fā)現,對研究中國大陸與臺灣植物區(qū)系的關系也有一定意義,。
兩棵筆筒樹身世、年齡是謎
在四億年前,種子植物尚未出現,蕨類曾經是陸生植物的主角,。蕨類植物體內比苔蘚類植物多了維管束,來協(xié)助運輸水分并支撐植物體,因此蕨類能夠長得較為高大,當時森林的林冠層以及底層,都由蕨類植物占據,。
到了2億年前,種子植物出現,蕨類的競爭力不如種子植物,逐漸退居森林底部。高大的樹狀蕨類,只剩桫欏這一科,我們也只能從僅存的這些樹蕨,想象四億年前的風貌,。
現代的筆筒樹跟侏羅紀時代的筆筒樹,構造上相差不太多,因此我們稱它為孑遺植物,意思是從古老年代遺留下來的植物,。
如果你足夠細心,會發(fā)現筆筒樹的葉子背面長滿一排排的點點,像是生病了。但那不是“病”,那些“點點”都是蕨類植物的孩子——孢子,。沒有花,、果實、種子的筆筒樹,就是靠這種孢子來繁殖后代的,。
那這次在瑯岐島新發(fā)現的兩棵筆筒樹,它們又從何而來,今年有多大了呢?
對于這個問題,陳炳華老師表示,無解,。他解釋,筆筒樹作為野生樹蕨,它從孢子長出小苗,到被人發(fā)現,這個過程要花多長時間,目前都還不知道?!耙驗樗豢梢匀斯しN植,成長過程無法被觀察和記錄,所以無法根據它們的外形來判斷它們的樹齡,?!标惐A說。
至于,這兩棵筆筒樹為何會出現在瑯岐島,陳老師也只能給出他的兩種推測:一是,很早前這個地方就有筆筒樹,還有孢子存活了下來,遇到適于生長的環(huán)境,又重新發(fā)芽,長出了大樹;或者,風從別處帶來了孢子,于是就在這里長出了筆筒樹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