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響橋下聽鼓響 三峰寺里看三峰
http://www.hrbznlm.com 2017-05-08 10:19:28 來源:閩侯新聞網(wǎng)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
三峰寺,。 李煜晗 攝
山坡上裸露的“唐磚”,。 李煜晗 攝
造于元朝延祐七年的碑刻,。 林若野 攝
增廣賢文有云:“世間好語書說盡,,天下名山僧占多!”,游歷名山,、尋訪古剎是很多人的樂趣!但眾人多止于走馬觀花,, 往往“游于目而未入于心”;時日既久,曾經(jīng)滿口贊嘆的盛景名剎,,便猶如過眼煙云,,無復(fù)留存。
然而,,世間事也頗多例外,,某時不經(jīng)意的游覽,一處鮮為人知的去處,,卻總能讓人在尋覓中發(fā)現(xiàn)驚喜,,以致于勾起幾縷遐思,幾段感慨………深埋在記憶中,不時回味,。位于荊溪鎮(zhèn)關(guān)中村的三峰禪寺,,就是這樣一處山中盛景,其間深厚的人文和自然氣息,,讓人流連忘返,,深為著迷!5月4日,記者前往探訪,,解開三峰寺“神秘的面紗”,。
聽老奶奶講知青故事,。 李煜晗 攝
元代古剎 佛韻幽遠
從縣城出發(fā),,路過熱鬧的街道、村落,,穿行于墨綠蔥郁的山嶺之間,,村道蜿蜒,峰回路轉(zhuǎn),,人煙漸少,。車行近40分鐘,在村里農(nóng)戶的屋門口,,遠遠可以望見一角黃墻飛檐,,一處猶如“空中樓閣”的建筑,被滿山的青翠與湛藍的碧空“包裹”在中間,,看上去頗有一些神秘感,,“這應(yīng)當(dāng)就是三峰寺了!”記者想著,遂下車步行,,感受著山間古剎的幽遠,。
三峰寺為閩侯頗負盛名的古寺,處于關(guān)中村鳳凰山東南麓,,三圍青山拱抱,,前臨清溪,周遭古木參天,,景色優(yōu)美,。因寺院遠對雄偉蒼翠的三座并立的山峰,故得名“三峰寺”,。寺院始建于元延祐七年(1320年),,歷經(jīng)修葺,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重修大雄寶殿,,同治十二年(1873年)重修天王殿,,民國時再次重修大雄寶殿,宮觀廟宇由是得以久存。民國時期,,三峰寺曾是黨領(lǐng)導(dǎo)下的游擊隊和地下組織的活動地點,,為革命作出過貢獻。解放后,,因為破四舊的原因,,三峰寺一度失修,破落不堪,。改革開放后,,經(jīng)信眾捐資重修,三峰寺恢復(fù)了正常的宗教活動,,并于1995年1月,,被政府批準登記為正式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。
如今的寺院,,看上去很小,,群山環(huán)繞,藏在山間,,好似專等有緣人親近,。走近寺前,沿著林陰山道入寺,,恰逢寺院整修,,香客、游人不多,,進入寺廟隨意走走看看,。在西廂的禪房,正巧遇上一位寺僧在誦經(jīng),,誦經(jīng)方式很是簡單,,不過是上完香后,繞著香爐口誦“阿彌陀佛”罷了,,然而,,當(dāng)你躲在屋檐陰涼處,靜靜凝聽,,裊裊的唱佛聲在廟宇間的回響,,感受著那一刻的風(fēng)輕云淡,物我和諧,,心中總能不由得浮現(xiàn)出一絲感悟,,令人忘卻世俗的煩惱,平添片刻地寧靜,。
被綠蔭纏繞的鼓響橋,。 方玲燕 攝
與鼓聲相伴的古橋
“鼓響橋下聽鼓響,,三峰寺里看三峰”,這是省佛教協(xié)會顧問,、鼓山涌泉寺普雨方丈,,來到三峰寺小住期間題寫的名聯(lián),很形象地寫出了三峰寺的特色,。聯(lián)中的鼓響橋,,指得就是在三峰寺前不遠處的鼓響橋。
鼓響橋,,被稱為福州地區(qū)最為壯觀的古代石拱橋之一,,遠揚的聲名甚至超過了三峰寺。該橋始建年代不詳,,但從橋所處的位置和功用,,極可能是為當(dāng)年寺院交通而建造,年代也相當(dāng)久遠了,。橋之得名,,據(jù)說是因橋下溪流沖瀉,進入溪潭里直徑各1米多的3個石洞,,發(fā)出巨響,吼聲似鼓,,驚心動魄,,故得名“鼓響橋”,成為遠近聞名的奇橋景觀,。
循著流水聲,,沿著石階一步一步下探谷底,只見在山澗兩旁,,綠樹如蔭,,古藤纏繞,把一座半月形的單孔古拱橋托在中間,。與倒映在水中的橋影相映成趣,,勾成一輪懸在空中的圓月,別有一番情趣,?!跋鄠鳎谠缒觊g,,每當(dāng)橋下溪潭水位偏高,,夜里明月高升,倒影在潭里,,可以形成與‘圓月’狀的拱橋‘兩月對望’之奇景,,可壯觀了。”談及這美麗的傳說,,寺內(nèi)的一位信眾充滿了憧憬!
記者了解到,,鼓響橋在1992年11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,現(xiàn)橋為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重建,,并立有“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小橋募緣碑”,,古石碑并不高大精美,但碑刻內(nèi)容里捐資者有葉,、林,、陳、鄭,、楊,、曾、徐,、王,、蘇、蔣,、洪,、吳、程,、董,、 官等諸多姓氏,表明這座古橋應(yīng)是由三峰寺的四方信徒香客捐資建造的,,也可以從中看出三峰寺當(dāng)年佛緣廣布,,善信眾多的輝煌。
建筑瑰麗 史跡眾多
在寺中,,記者遇到在此修行的啟禪居士和寺僧釋法久,,便拜托啟禪居士給我們“導(dǎo)游”一番。據(jù)他說,,三峰寺依中軸線上,,由東到西依次建有天王殿、左右配殿,、大雄寶殿,、觀音閣等建筑,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,,許多建筑中或石碑上,,都有歷朝歷代捐建重修善信的題名,寺內(nèi)還存放著元代馬槽等文物,。
過天王殿進入天井,,天井里遍植香花瑞草,,生機盎然。正中是民國時期信士捐建的石砌放生池,,池上有小石橋,,池水由山泉注入,清澈見底,,游魚可數(shù),。天井兩邊為廂房,分布著伽藍殿,、地藏殿,、祖師殿等堂口。
“從天井再登十三級石階,,便進入了大雄寶殿,。”啟禪居士一邊引路一邊說道,,他告訴記者,,大殿雖為民國時期重建,但基本沿襲清代的建筑風(fēng)格,,前廊屋頂為卷棚結(jié)構(gòu),,斗拱飛檐,古風(fēng)依然,。站在大殿前廊,,可以遠眺蒼翠如畫的迷人三峰,感受“三峰寺里看三峰”的美妙意境,。“三峰寺地處古驛道,,在唐宋時期就存在有建筑,,至今后殿的山坡上還有許多深埋其間的磚瓦,我們都將之保護起來,,希望留待文物部門前來勘查,,尋找到三峰寺更久遠的歷史痕跡?!眴⒍U說道,。
“眾所周知,我們?nèi)逅虏坏欠痖T古剎,,也曾在戰(zhàn)爭年代,,作為游擊隊和地下黨組織的據(jù)點存在,但是其實很少人知道,,三峰寺在上山下鄉(xiāng)時期,,曾經(jīng)也是知青的駐扎點之一,,如今廟內(nèi)僧人居住的禪房,就是知青當(dāng)年的宿舍樓,?!敝钢蟮钭蠼囊粭澏有牵尫ň萌缡茄缘?。他說,,聽村里的老人說,在上山下鄉(xiāng)時期,,有十來名知青來到這里,,開荒種田,和當(dāng)?shù)氐拇迕窠⒘松詈竦挠颜x,,而三峰寺內(nèi)一些獨特的“工具”,,也讓知青的生活便利了許多。知青宿舍樓前的一處石壁,,上有多處泉眼,,山間的泉水通過地下水道流到泉眼,而后灌入寺廟修建的石井中,,井底又有通道回流,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(fù),泉水滿而不溢,,很是奇特,。“這應(yīng)該是早年寺院建造者的巧思,,卻便利了來此居住的知青,,讓他們節(jié)省了翻山越嶺挑水的時間,增加了耕作和學(xué)習(xí)的時間,?!贬尫ň眯χf。
(閩侯鄉(xiāng)音 記者組)